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青岛站长网 (https://www.0532zz.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移动互联 > 应用 > 正文

滴滴的“迷途”

发布时间:2017-09-02 18:12:07 所属栏目:应用 来源:财经网科技
导读:“滴滴今年的活越来越少了,没有了补贴、奖励等措施。同时,每一趟网约车的活滴滴还要进行抽成。因此,拉活的人也少了。。一位滴滴司机日前如此对财经网科技表示。 滴滴今年的活越来越少了,没有了补贴、奖励等措施。同时,每一趟网约车的活滴滴还要进行抽

面对中国市场这块“唐僧肉”,任何一家网约车公司想必都不会放弃。2014年8月,伴随着“人民优步”在北京的正式上线,Uber对于司机和车辆的要求出现了变更,同时在价格方面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其目标在于锁定更多的使用人群。这也侧面开启了与滴滴等在大众市场的直面竞争。但在产品层面,基于价格层面,滴滴方面还缺乏与人民优步正面pk的产品。这一状况直到2015年4月才得以改善,因为滴滴快车出现了。

据腾讯的相关采访显示,在直接竞争产品未出现的8个月时间里,优步中国并没有抓住这个快速扩张,占领市场的绝好机会。例如,在司机端,Uber司机在人民优步最开始进入北京的几个月里,平均一个星期只能接到几单。之所以没能大规模投入,有对于自身定位摇摆的因素,当然还有政策层面的顾虑。

2015年2月滴滴快的宣布合并后,中国的网约车市场,滴滴与Uber的竞争开始赤裸裸、血淋淋。在有关报道中,程维曾回忆道,“合并后3个月,我们就投入战斗,本以为对手是易到,后来发现是Uber。”

整个2015年春节,优步上海的员工更是制定了一个“作战目标”:要让这座外来人口占一半以上的城市,在春节期间保持订单量不下降。2015年春节过后,“人民优步”借势宣布降价,据优步上海任职的员工回忆,春节回来上班之后,成单数都是几倍地长。滴滴方面也是紧罗密布的在设法迎战。为了获取更多的意见和反馈,当时滴滴通过在快的打车上的“一号快车”试运营,并率先在杭州、武汉等7个城市同步上线。一切调试结束后5月13日滴滴快车才正式上线。上线9天后,滴滴就宣布在北京、天津、杭州、广州深圳、成都、武汉、重庆、南京、长沙、大连和西安12个城市推出“全民免费坐快车活动”,此后的一个月内所有乘客在每周一都可以免费乘坐滴滴快车。为此,滴滴投入了10亿元。

面对滴滴的10亿投入,Uber也不甘示弱,同样在刺刀见红的竞争中,Uber也无法再退缩。2015年6月完成新一轮12亿美元融资后,卡拉尼克在股东交流会上表示,Uber要向中国市场投入10亿美元。此后,优步开始了对司机端最大规模的补贴,在2015年7月,只要一个人民优步司机在一星期内完成80单,优步就额外奖励7000元。好多人加入了Uber的司机队伍,甚至不惜辞去工作。

这种大规模烧钱来占领市场的举动必然也会迎来一个顶点。金沙江投资人朱啸虎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曾表示,“滴滴和Uber大约融资了200亿美元,这简直就像一场战争。但他们不能这样打下去,应该在达到300亿美元之前停火。”

这一切也正如外界预料般发展,2016年8月1日,两家公司达成协议,Uber中国的业务未来将交由滴滴运营,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Uber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包括keyword/keyword百度keyword/keyword)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此外,卡兰尼克将进入滴滴出行董事会,滴滴总裁程维也将进入Uber的董事会。

政策监管下的滴滴“不美好”成为常态

对于网约车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交通运输部的部长杨传堂曾在两会上答记者问时表示,滴滴、优步等网约车形式的打车软件是作为我国交通事业的新生事物,其实质上是为了减轻我国交通运输上的负担,也符合了政府鼓励的分享经济的原则,应该给予鼓励与支持的。

鉴于此,2016年7月28日下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将出租车分为巡游出租车和预约出租车两类,首次提出将互联网专车纳入预约出租汽车管理,明确了出租汽车行业定位;同时明确网约车的合法地位,支持网约车平台公司不断创新规范发展;鼓励传统出租汽车企业转型提供网约车服务此次新规的最大亮点在于,曾经处在“灰色地带”的网约车服务正式合法化,纳入出租汽车服务管理,意味着中国网约车走完“正名”之路。

然而,虽然作为城市公交运力的必要补充,网约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其与出租车行业的冲突在日益加剧。这一冲突表面上是传统行业与新兴事物的矛盾,实际是互联网经济与旧有格局的矛盾。其实就是互联网的介入,把原有的出租车专营制度和行式打破,重新设计。

而随着各地网约车新政的出台,给共享出行的市场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用户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费用高了,车不好叫了。一篇《致滴滴,一个让我的出行变得不美好的互联网平台》的文章说了很多人的心声。

针对这篇文章,当时滴滴产品总监罗文还特别在知乎专栏撰写了《说一说最近打车难的原因》一文,作为对用户感觉出行不美好的解释。如果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看,前者的文章似乎更加感性,而后者则可以看到的滴滴后台数据给予了理性的解释,但老百姓更愿意相信感性。

在过去一年,财经网科技接触的很多网络约车用户中,对于滴滴“不美好”的感性认识深深赞同。从滴滴和优步合并之后,出行的费用相比以往确实提高了不少,就价格因素来说,让用户感觉不美好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

2016年11月1日《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正式实施,更是将合法经营的问题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受到新政影响最大的则是占据市场较大份额的滴滴。

以滴滴为例,之前随处可见的优惠劵和各种优惠补贴几乎已经绝迹,而各个平台的充值返现大战也逐渐偃旗息鼓。滴滴因为针对巡游出租车设置的动态加价功能陷入舆论漩涡,其中不乏激烈的批评。这也直接导致1月23日下午,滴滴在其官微发布公开信,表示在全国范围内阶段性取消系统推送的出租车“建议调度费”,但用户自主发起的加价功能仍然保留。上海市交通委和上海市消保委更是约谈滴滴,要求滴滴在上海彻底取消出租车加价功能。

新政出台之后,滴滴平台端司机数量的急剧减少,导致低价的快车业务迅速萎缩,而这曾经是滴滴除了出租车以外的流量担当。订单量的下滑只是滴滴潜在危机的一部分,滴滴同时还承受着来自不同竞争对手的压力。神州专车这个老对手在全国疯狂拿牌照,首汽约车这类完全符合新政的对手们也让滴滴很头疼。就连不在同一领域竞争的“新美大”,都斜刺里杀出来希望分一杯羹。

随之而来的,各地不断出现的对于滴滴出行“不美好”的感知,并逐渐演变为常态化。

55亿能否重新将滴滴拉回发展正轨?

在新政监管下,当滴滴体验的“不美好”成为常态化时,滴滴方面也在不断地尝试新的突破点。例如投资ofo,提供出行组合方案,同时也高调打出智慧交通和国际化两张大牌。

2017年4月28日下午,滴滴出行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金额超过55亿美元,交通银行、招商银行软银和银湖资本等公司参投,本轮融资完成后滴滴估值超过500亿美元,成功跻身“500亿俱乐部”。

(编辑:青岛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