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迷途”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滴滴今年的活越来越少了,没有了补贴、奖励等措施。同时,每一趟网约车的活滴滴还要进行抽成。因此,拉活的人也少了。。一位滴滴司机日前如此对财经网科技表示。 “滴滴今年的活越来越少了,没有了补贴、奖励等措施。同时,每一趟网约车的活滴滴还要进行抽成。因此,拉活的人也少了。一位滴滴司机日前如此对财经网科技表示。 这种状况或许是与程维创立滴滴的初衷有所背离的。但面对监管的日益严格,摆在滴滴面前的这种现实状况至少短期内难以改变。 当然,有人会说滴滴现如今也在不同层面进行布局和尝试,可是在这其中或许滴滴目前尚未找到一个明确的发展路径,滴滴的“迷途”也变得可见。
改变出行之难瞬间被点燃 时间追溯到2011年,在三里屯的一家咖啡馆,程维透过玻璃窗看到了三里屯人气兴旺的苹果店,看到了这只从美国泊来的“水果”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与改变,程维深受触动,一款“水果”竟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彼时,程维正同小伙伴一起正在讨论新企业的命名,项目是建立一个线上打车平台,正好旁边有个水果摊在卖桔子,于是“小桔科技”成为了新公司的名字。 而在2012年以前,打车难、出行难是很多人面临的切身问题。在程维看来,中国城市交通正在面临困境,现有的出租运力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庞大需求,而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和模式,将人与人、人与车的信息快速联结,可以大大提高出租等交通工具的运行效率,解决城市交通之困。 改变出行之难,成为了程维的新梦想,同时这种改变也瞬间被引爆。快的、易到、神州等打车软件先后上线,截至2013年5月国内大小打车软件高达40多款。在竞争激烈的网约车市场,价格战成为跑马圈地的最有力武器。2014至2015年,“补贴”成为了网约车领域的关键词,各家都用融资而来的真金白银进行市场的争夺,仅2015年,中国网约车市场就烧掉了百亿元。 “野蛮PK”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2012年,滴滴打车刚刚上线,因市场定位的问题,与首创网约车概念的易道还没有形成直接的竞争,跑在同一个赛道的是另外一个先行者——早早拿到了红杉资本300万美元融资的摇摇招车,而滴滴那会才只有天使投资人王刚给的70万+程维自己出的10万,一共80万人民币起动资金。 在当时的滴滴看来,摇摇召车开拓市场的方法是无法想象的——发手机、发现金、广告轰炸……密集资本的铺路,使得刚出道的滴滴显得有些无奈。不过很快,出道阿里、对市场有着灵敏嗅觉的的程维团队,很快发现了摇摇在产品和服务上的弱点,并加以改进。比如在APP中首创加入语音提高交互能力、取消乘客端收费提高用户认知等等。同时,绕开对手优势地段——机场,转战火车站,并加强地推人员的执行力,要求地推人员在几分钟内完成:送手机,、充话费、装APP,以及教司机使用。凭借着蛮横但却有效的凶狠打法,滴滴很快打败摇摇以及后来的百米出租车,迅速在北京站稳脚跟。 此时的快的也在杭州打开了一片天地,并获得了阿里巴巴的注资。2013年初,南快的北滴滴的对峙局面已经形成,初获成功的双方都急于打开全国市场,并把目光不约而同的落在了上海。 4月,落后快的半月进驻上海的滴滴,把巨大部分精力放在这个兵家必争之地。用程维的话说:“调动滴滴了80%的力量全力以赴”。到了上海,大家才发现本地的大黄蜂也是一个强劲的对手。很快,上海战役的对决演变成双方对大黄蜂的收购争夺战。 上海之战,是双方的首次正面较量,最终以滴滴主动退出收购而收场。在此之前,包括包括上海战役的网约车领域,在“美好出行”的感召下,各家按部就班培养用户,竞争虽然惨烈,但还很很常规。转折点发生在2014年初,腾讯联合中信以1亿美元完成滴滴的C轮入资,资本首次以“亿”为单位进入网约车行业,彻底打破了各方的融资节奏和市场步伐。 2014年1月,滴滴与微信达成战略合作,开启微信支付打车费“补贴”的营销活动。为了鼓励用户使用微信支付,滴滴给每个用户提供5块钱补贴。一开始的预期并不高,但结果效果出奇的好。活动第一周,订单猛增10倍,到第二周订单量涨了50倍,滴滴平台瞬间从10万级别变成500万级别!此举严重刺激了快的以及背后的阿里巴巴。因为早在2013年8月,快的就已经接入支付宝,只不过没有发现这是一个用户量引流和移动支付的双重入口。于是网约车领域的圈地运动,逐渐演变成隐藏着资本影子的移动支付入口争夺的多维大战。 2月,快的出手,进行反补贴大战。接下来近一年的时间里,补贴成了主旋律。你一元我就五元,你代金券我返现金,不仅补贴乘客而且高倍补贴司机。补贴方案层层加码,因为双方都清楚,谁先停下,谁退出。补贴最高的一天,滴滴单方面补贴1000万美元。 烧钱大战不可能一直持续,首先众多投资方中的小型VC坐不住了。2015年初,双方由资本牵头,并在柳传志的撮合下坐在了一起。或许出于压力,双方一拍即合,在短短22天里就达成了合并意向。 市场的占有和掠夺中从来不会因为一次胜利而停止,对于滴滴而言亦如此。在跨越了与国内网约车对手快的之后,滴滴不得不重新为自己挑选下一个对手——这就是穿着“洋马甲”的Uber。2014年2月13日,中国打车软件又迎来一个国际的“对手”,创立于美国的的Uber公司于2月13日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区别于滴滴、快的等打车软件,Uber从一开始就致力于高端路线,这种高端不进局限于其所提供的车型。同样,在服务等方面也一样。借助手机的APP,用户可以实现一键约车,手机软件可以显示应召车辆预估到达的时间、行驶中的动态位置、车主照片和电话号码,以及到达目的地的预计费用等。此外,使用Uber车辆不需要支付现金,用户在注册Uber账户时绑定了信用卡,乘车之后费用可在信用卡自动扣除。 但是市场占有方面,伴随着与快的之间补贴烧钱的持续,滴滴整个平台在2015年的订单总量达到14.3亿,用户数突破2.5亿,而这一年底Uber宣布全球订单量才为10亿。 (编辑:青岛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