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情似的内容付费终将远去,“大V经济”还有哪些玩法?
二、从内容付费到知识付费,平台监管不力,主动支付变为了霸王条款“砖家”通过“概念升级”,把“内容付费”升级为“知识付费”,同时依据课程的收费方式,让主动支付,变为先付款后听课。 在先付款的知识付费里,只要用户先付费,“砖家”便掌握了主动权。 随后,市场中便诞生了大量的live直播平台,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对“专家”实力的评估没有硬性标准,使整个内容付费行业变得“嘈杂”起来。 “砖家”们为了保障自己的收益,把低劣的内容,包装成一个又一个的知识与技能,依靠网红包装、搬运、抄袭,仿佛不管什么人,办个假证,都可以去开一场“知识”直播,披上“知识付费”的外衣,谋取利益。 而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用户“学习”之后却毫无收获,不明所以,更“自嘲”被收取了智商税,“砖家”们的做法,不仅在消磨着用户的耐心,也使这个行业变得鱼龙混杂,这才有了新榜CEO“劣币驱逐良币”的担心。 而为了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出现,有两种解决方法:1、改变付费方式 2、平台加强监管 与其说改变付费方式,不如说重新让用户掌握主动权。 在付费方面,通过用户自我评判,主动进行付费,对于一些 2 个小时以内的初级内容来说,让用户掌握主动权是最好的方法。 而在平台监管上,通过平台来把控质量,平台对专家的赛选,首先从来源上保证优质内容,减少了劣质内容出现的机率。 这两种做法都对保护“内容付费”的大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一开始便作为优质内容的产出平台,为何在今年 3 月起,各大平台的打开率却持续走低呢? 三、尝鲜用户减少,用户对于知识目的性更强1、尝鲜用户减少,导致购买率下降 在第一波内容付费的用户里,有许多用户都是抱着尝鲜的心态。 对于普通人来说,全新的“收听”方式,让许多用户充满了好奇。同时,专家们的名字和title本身就自带流量,对偶像的崇拜也促使他们进行了初次付费。 随着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尝鲜用户持续减少,大V们的老粉丝也基本消化完全,在这样的环境下,购买率下降便不足为奇了。 2、用户对于知识的目的性更强,导致打开率下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企鹅智库的关于知识付费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有超过74%用户希望在“知识付费”中获得有实质性的提高,用户的目的性更强,更倾向于以效率最高的方式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 但是,在许多付费的产品,在学习后并未让用户在短时间获得实质性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只有38%,用户的心理预期和实际效果产生较大落差,从而导致开率有所降低。 (图片来源企鹅智酷) 四、那么,未来的知识付费会如何发展呢?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用户时间碎片化,已是既成事实。用知识来填充用户的碎片时间,是有价值的真实需求。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聊一聊当下的“碎片化”学习, 很多用户都曾为“一小时学好XX”系列课程买单,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希望通过 1 小时, 2 小时就能学到一项知识和技能。 但在看来,这样的一两个小时,只能称为“短时间”。“碎片时间”≠短时间,“碎片时间”分散在生活中的每一天,虽然碎片化,但是具有持续性。 作为一个普通人,一项知识和技能,从来不是 20 分钟, 1 个小时就能学会的。两个小时的live,通常都不能带给用户真正的帮助,更多的是起简单的科普作用,启发作用。 未来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一定是专家把一个课程,或者一个技能,拆分为适合用户碎片化时间学习的内容,让用户通过碎片时间进行持续学习,掌握一项技能,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让用户让用户坚持下来,完成系统学习,学到知识,不仅考验主讲人的实力,也会考验,背后团队的运营,和产品的规划。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用户在碎片化学习,和解决用户的真实需求。 那么除了教授用户知识与技能,未来以大V为核心的“知识经济”还可以延伸其他的服务吗? 有许多人去读MBA不是为了学习,关系圈子也同样重要。 五、为“大V”的影响力付费——以大V为核心打造精确社交平台一个产品的商业逻辑能否成立,取决于产品是否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在这波知识付费里,用户的需求是碎片化的学习知识,而教授知识的解决方案,则来源于专家与“大V”。 与其说这波知识付费,是知识的变现,不如说是专家“大V”的综合变现。 而专家和大V除了拥有知识,天生便代表着影响力,与凝聚力,如何利用好大V的影响力,则是这波知识付费里另外一个机会。 而与专栏产品相比,由大V形成的社区聚集地用户粘性更高,同时付费也更加“心甘情愿”。 “大V”就好比名牌学校,入会费则是考试分数,用户来到这里的目的,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知识学习,而是希望通过大V的凝聚力,结识到资源与人脉,同时享受到其他的知识服务。 (编辑:青岛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