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在国际芯片产业中实现技术赶超?
放弃“抄近路式合资”,坚定不移建立完整自主产业链。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数产业都可以通过各国企业的分工合作实现持续发展。但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一直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区别对待”,从一开始的“巴统”,到后来的瓦森纳协议,中国一直是西方技术封锁的对象。集成电路作为战略性产业,对一国国防和工业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某个环节受制于人,都可能威胁整个产业体系的安全。同时,产业链必须“自主可控”。纵观国外半导体技术追赶历程和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合资历史,还没有哪个国家是通过合资实现了技术突破和技术赶超的。开放式创新不是完全的拿来主义,也不是“借鸡生蛋”。当前,一些国外芯片巨头与国内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仅仅是为了获得市场进入的跳板,它们对核心技术扩散严加防范,将母国研发的产品放到合资公司平台上,摇身一变成为我国“自主可控”产品,挤压国产芯片的市场空间。尽管如此,美国仍无端指责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因此,这种合资对于产业创新帮助不大,反而是外商独资企业有可能通过人员流动间接地贡献技术人才。因此,产业政策应注重研发的自主可控,防止“抄近路式合资”挤压国内自主创新空间。 (编辑:青岛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