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互联网信息分发简明史
1999年,一种基于XML的全新协议RSS被开发了出来,最初这个协议代表的是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描述资源格式框架) Site Summary,也就是RDF站点摘要——一种可以把符合RDF规则描述的网站最新摘要推送给用户的技术。而后发明该协议的网景公司(Netscape,网景浏览器)把RDF语句格式拿掉了,这个技术进而变成了Rich Site Summary(富集站点摘要),也就是允许网站向用户推送网站摘要的技术。 之后美国的互联网用户开始逐渐流行在个人网站上写Weblog(网络日志),或者换成我们更熟悉的一个名字,Blog——博客。当Blog遇到RSS技术,一种全新的订阅服务就产生了——RSS集合阅读器。 不同于之前的门户和搜索,RSS阅读器是完全个性化的,用户会读到什么完全由用户的订阅列表决定,这个设计是划时代的。 国内用户最熟悉的Google Reader 同时另一方面,在信息的发布方式一侧,虽然当时已经有了向Wordpress这样的快捷Blog建站工具,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建立一个网站依旧是一件有些门槛的事情。 那么有没有一款能够满足既能拥有属于自己个人网页,又不用搞懂技术建设一个个人网站的产品呢?于是在2002年,诞生了最早的个人主页产品Friendster,这个产品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交网络服务(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 Friendster很快遭遇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MySpace,并且在与MySpace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尽管MySpace诞生之初是个像素级复刻Friendster的产品。最初的原因只是因为MySpace因为一个bug,允许用户修改前端UI的HTML,因此用户可以自定义自己的个人主页的色彩、墙纸和背景。这个“功能”受到大量青少年用户的喜爱,因此瞬间成为爆款(没错,QQ空间就是MySpace的copycat)。然后在MySpace持续高速的产品与技术迭代下,孱弱的Friendster被打出了美国市场,而专注于服务海外市场(Friendster一度是东南亚最流行的SNS)。 不过MySpace也没有机会笑太久,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最大的SNS——Facebook在2004年诞生。不过刚诞生的Facebook并没有比Myspace更有太多优势。实际上恰恰相反,当年的MySpace更潮更酷,总部设在洛杉矶好莱坞的MySpace更像流行文化的风向标(其实以当时人的眼光看,MySpce更有点2017年的抖音的感觉,而且起点历程都很像)。 很多人都认为MySpace大战Facebook,最后会败下阵来和2005年他们的母公司Intermix被出售给了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有重大关联。这个观点或多或少有几分道理,但如果我们深究的话,可能Facebook自己的努力是更主要的原因。 Facebook和MySpace组织分发社交信息的方式不一样,Facebook在2006年上线了一个全新的功能:Newsfeed。这个功能当初的中文翻译被叫做好友动态,不过随着这个功能的进化,现在有个更出名的叫法——信息流(早期的信息流和今天的信息流差别其实很大,这点在后面会展开讲)。 但发明这个“信息流”功能的其实并不是Facebook,而是twitter(虽然twitter自己最早可能都没意识到)。前面讲到,RSS做了订阅功能,允许用户订阅blog列表查看blog的更新,而诞生在更晚一些2006年的twitter把这个设计更进一步,直接越过了“订阅列表”的设计,直接在twitter站内实现了发布、订阅信息、转载信息的完整闭环。信息的呈现形式是被限定在140字内的长度(因为足够短,才能方便用户阅读和发布),并且按照时间顺序(timeline),直接呈现订阅信息流,用户阅读到什么同样完全由用户来决定,这就是最早的“信息流”设计的由来。 另外当时除了改造信息分发模式的设计创新,还有一些人因为带宽提升,开始对信息发布的媒介做升级,其中包括做图片分享的flickr和做视频分享的YouTube。 这些SNS和订阅关注服务对像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产生最大的威胁来自Google没有办法像以前那样方便的抓取网页的内容了。如果我们把信息看做一个水,那么这些SNS和图片、视频分享站点就是蓄水池,而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就是运水站。如果上游每有一个蓄水池把给运水站的输送管道切断,运水站就会失去一些价值。 早年的商业网站自己没有流量,服务也不高频,每次服务用户都会需要从搜索引擎走,但是像SNS这样自己站内闭环拥有大量UGC动态信息的网站,用户几乎每天都要登录,几乎完全可以摆脱外部送水站的流量导入。对Google来说,流量卖给Facebook几乎变成了一杆子买卖。而且新增的互联网信息都在这些蓄水池的内容,如果Google不能够想办法掌控一些蓄水池,未来甚至很难说他们和Facebook之间,谁的话语权更大。 这件事直接导致了Google停掉了Google Reader业务,转而全力研发Google+(Google自己的社交平台,这件事看起来非常像腾讯当年做腾讯微博或者今天做微视)。以及不惜以巨资收购并且又连续十年补贴巨额亏损的YouTube(当今世界Top3的蓄水池)。 不过对搜索引擎的好消息可能是,在订阅关注-SNS时代,虽然像SNS这样的新玩家开始掌握增量信息的话语权,但是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上,初生的他们还非常孱弱,创新不足。在商业模式上,SNS或者social media依旧采用广告模式,但是他们在分发广告的效率上,完全没法和搜索引擎比,毕竟广告也是一种信息。而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实在太先进了。当时的SNS和Social media除了使用时长完爆搜索引擎,在商业相关的数据上,完全没有优势。 这就是订阅关注-SNS时代的这些新贵只冲击了一些垂垂老矣的门户新闻站和颠覆了传统非互联网媒体行业更多一些。搜索引擎的商业基本盘完全没有撼动。 不过使用时长的优势也给新贵们留下曙光,直到全新的时代来临,新的大杀器被研究了出来。 04 推荐算法-Feed时代现在的我们都知道,新的大杀器就是:推荐算法。不过应该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这个大杀器其实相对它大杀四方的时代,并不能算多新的技术。 (编辑:青岛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