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青岛站长网 (https://www.0532zz.com.cn/)-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营销 > 电子商务 > 正文

盘点:互联网信息分发简明史

发布时间:2019-11-20 10:12:09 所属栏目:电子商务 来源:站长网
导读:(讯)这是关于互联网过去和现在的一个思考。 01 互联网与世界的比特镜像 我曾经和很多朋友探讨过一个很朴素的问题,在你的眼中,互联网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回答另一个问题,互联网为什么而出现?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也即是

Google的两位创始人之一,Larry Page发明了PageRank算法——通过指向网页的链接数量来衡量一个网页的价值。Google在搜索结果的优化上发力,这让他们独树一帜。实际上包括PageRank算法和后来他们不断加入的Hilitop算法、HITS算法、TrustRank算法以及用来处理一些不良网页的SandBox(沙盒)等等技术,让Google成为了2000年左右,最关注的信息分发效率的公司。

不过早期的Google虽然技术先进,但是作为一家技术公司,他们暂时还不能和拥有海量用户和巨量现金的Yahoo!直接正面对抗。实际上他们不仅没有对抗,Google在2002年-2004年甚至是Yahoo!搜索技术的独家外包。采用了Google技术的Yahoo!的体验迅速提升,点击量飞速增长,巨头Yahoo!乐得前仰后合,完全没意识到这个小老弟未来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作为Yahoo!的迷弟,Google的Larry Page曾经一度想把Google的前身BackRub卖给Yahoo!,而到2002年,Yahoo!也曾经试图花30亿美金收购Google,如果不是因为Google还价到50亿美元,Yahoo!嫌贵放弃了这笔交易,世界互联网史几乎改写(这样的故事在互联网真的不断在上演)。

盘点:互联网信息分发简明史

98年第一版的Google!模仿Yahoo!也有个感叹号

盘点:互联网信息分发简明史

Google早期团队照片

真正让Google完成对Yahoo!超越的是创新商业模式AdWords(关键词广告)。Google让每个被搜索的关键词都成为了潜在的广告载体,让每个搜索结果页面都成为了广告收入的来源。

我们前面说了,互联网信息分发时代的王朝更替,主要是围绕两个因素:

  1. 信息分发技术应用的进步;

  2. 商业模式的革命性升级;

在Yahoo!,广告最初是按照版面浏览热度的banner位置热度在卖的。这个商业模式其实和卖电话黄页簿的广告,或者和卖报纸广告没什么区别。卖广告的收入上限主要取决于用户能访问多少个页面,不同页面的热度决定了价格水平。为了多卖广告,就得在最好的位置加广告区。而首页就是最好的位置,这就会为什么所有的早期门户网站的首页看起来就像是寸土寸金的市中心一样拥挤不堪。

然后为了进一步的增加广告收入,每个广告位缩短广告的播放时间,加上轮播的广告次数,再按照广告位置的热度,让销售把黄金广告位置和时段的价格炒上去,这样又和卖电视广告差不多了。

在那个时代这已经能为Yahoo!赚到相当多的钱。但Google完全打破了这种商业模式。

AdWords的创新来自两个方面:

  1. 全新的计价模式;

  2. 全新的广告位设计;

Adwords计价方式是按照用户搜索关键词后,点击搜索结果来计算广告收益的(也就是大名鼎鼎的CPC计价)。这样一来,广告的投放效果变得可靠可监测,而单次支付的价格又非常低,让投放广告的策略变得非常灵活,这让那些支付不起巨额广告费的小型企业有了投放互联网广告的机会。

而Adwords的广告位不再是一个个乱入的广告贴图和弹窗,而是直接融合在搜索的结果里,这让广告的转化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让广告主万分满意。同时改变了广告载体,广告位的数量再也不和门户网站的页面数量挂钩,世界上有多少个词,理论上就有多少个词的对应页面的广告位。Google能赚多少钱,完全取决于用户会用Google搜索多少次,而用户搜索Google多少次又完全取决于Google搜索的体验有多好,这样一来广告收入的模式和产品体验不再是对立关系,而是完全一致的闭环。

2004年Yahoo!宣布与Google断绝合作关系,两者全面开战。在搜索业务上Google完全碾压的Yahoo!,然后Google推出了Gmail邮箱服务对抗Yahoo!的邮箱服务。技术全面领先的Google很快就把Yahoo!抛到身后,尽管财大气粗的Yahoo!买了一大堆的互联网公司组成了集团军,但结果看毫无茶叶蛋用。如果不是当年Yahoo!在鼎盛时期投资了阿里巴巴,这个公司甚至会更早退出我们的视线。

就在人们以为互联网信息分发的战争在这里就要告一段落的时候。新的模式又来了。

03 订阅关注-SNS时代

2004年,Google大战Yahoo!难解难分的时候,忽然在美国,有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Web2.0。意思是第二代互联网,第二代互联网和第一代互联网最大的区别是,Web1.0是由网络信息服务商主导提供信息服务,而在Web2.0时代,会由用户主导提供产品服务。

说实话这个概念其实挺模糊也挺不靠谱的,但在2004年左右,真的诞生了基于这样理念设计的全新一代互联网产品,其中很多款产品在今天已经被广泛熟知:Myspace(2003年9月)、Facebook(2004年2月)、flickr(2004年2月)、Reddit(2005年)、Google Reader(2005年)、YouTube(2005年12月)、twitter(2006年3月)、tumblr(2007年)等等等等。

这些信息服务产品的拥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用户生成内容)。2004年左右,全球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大概达到了8亿左右。伴随大量的互联网用户的接入,互联网信息的产生正在面临一次底层变革。

最早互联网用户主要是单向的获取信息服务为主,但随着网络接入的用户数增加和网络带宽的提升,互联网开始能够提供更多的服务了。

最早的BBS衍生出来的社区论坛,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没错,最早就是个人站的变种,个人homepage),可以分享喜爱图片的网络相册服务,可以分享自己拍的沙雕视频的网络录像厅……

互联网开始转变成更接近这个词原教旨的含义——连接人与人,然后再浏览个人发布的信息。

因为信息的发布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信息分发的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在Web1.0时代,接入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最短路径是通过聚合信息的门户或者搜索引擎,而现在,用户多了一个选择——通过订阅/关注的用户列表。

不管是接近媒体形态的门户网站还是接近工具形态的搜索引擎,当用户使用他们的时候,都是透过一个中介来获取信息,而直接订阅可以让用户越过信息的中介,直接从信息源头获取信息。

我们先讲讲信息的分发方式的变化,那就是RSS。

(编辑:青岛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