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内容营销,没有用
过不了多久,“内容实力”就会和技术实力、资金实力、人才实力一样,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硬资产。所以,请不要再讨论“内容营销要占比多少预算?”,内容必将成为战略资源,驱动未来的品牌增长。 02 内容战略,该如何驱动品牌增长? 一,内容大数据,决策正循环 先来讲一个“凯叔讲故事”的案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凯叔在刚创业那会儿,经常收到家长们的投诉。而且投诉的理由非常奇葩,说“凯叔讲故事讲的太生动了”。 故事讲的太生动也有错?原来,很多父母都是睡前给孩子讲故事,结果孩子一听凯叔的故事,反而更精神了。 这个事给了王凯很大触动:光有一个好产品是没用的,好产品必须得找到一个恰当的消费场景。 于是,凯叔根据用户的这个反馈,在每个故事后会加上一首“睡前诗”。他专挑孩子考试会考的那些古诗,把诗歌读到7遍以上,每一遍的声音都再小一点点,听诗的孩子就会在渐弱的声音里入睡。 这一个典型的根据用户反馈做商业决策的案例。 很多公司都企图借助大数据做商业决策,但我认为单纯用大数据去做决策是远远不够用的。 比如说,在凯叔讲故事的这个案例里,用户反馈的“太生动”是一种什么数据?严格意义上,这不是数据,只能算是一种内容向的反馈。 所谓的大数据,只能展示用户机械的行为数据。比如说,加购、下单、页面停留时间、复购率等。 但一个企业在做商业决策时,可能不仅需要用户的“行为数据”,更需要用户的“感性数据”。 什么是“感性数据”呢?比如用户的喜好厌恶、审美偏好、立场观点等。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行为数据”有点像FBI探员用的“心理侧写”,即通过观察一个人蛛丝马迹的行为,从而描述出这个人的心理画像。 而“感性数据”有点像“审讯”,通过语言、情感上的直接交流,让另一个人坦露心声。 我们之所以需要“感性数据”,是因为商业决策不仅仅是冰冷的消费行为判断,我们还要对复杂的用户心理、情感、审美风向等做判断。 假如你是一个女装潮牌,你想知道用户是否喜欢新一季的服装。你当然可以通过小范围的产品上新,来测试市场反应。 但销售数据只能告诉你哪一件服装更受欢迎,却没法告诉你用户喜欢或讨厌的理由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内容,去生产“感性数据”。 比如,我们可以发起一个活动,名叫“男票照PK闺蜜照”。 让用户穿着你家的潮牌女装,分别让自己男友和闺蜜给自己拍照,看一下谁的照片更受大家欢迎。最受欢迎的照片得主,可以返还200元代金券。 这个活动当然不是想看男友和闺蜜谁的摄影水平高。而是观察用户在穿自家衣服时,一般都想展示哪种类型的气质?她们一般搭配什么样的帽子和鞋子?吃瓜群众在评价照片时,最常使用的词语是什么? 通过对用户留言里高频词句的统计,对照片风格类型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拿到用户的“感性数据”,从而把握当季的流行趋势,为下一版服装设计打样提供最鲜活的依据。 这就是内容战略的第一个要点。 通过不断制造内容,获取用户的感性数据,从而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让企业拥有一个纠错、容错的用户反馈系统,形成商业决策上的正循环。 二,内容全域渗透,让增长齿轮转起来 中国90%以上企业,都仅仅把内容变成了更有吸引力的广告。比如,冠名一档综艺、植入一部电视剧、拍一部品牌故事片…… 而真正懂内容的企业,会把内容渗透到企业全部的经营活动里,即产品、渠道、门店、组织都要做内容化改造。 我们挑两个不常用的内容应用方式讲一讲——内容化产品和内容化渠道。 1. 内容化产品:开发你的“第二产品力” 2019年,美妆大牌MAC和《王者荣耀》来了一次联名,惊艳了广告圈。 MAC推出了五款限量色,五个口红色号对应了五个热门女英雄,分别为嫣桃色的貂蝉,复古哑光赤兰色的花木兰,水漾润泽丹彤色的公孙离,闪亮星泽绯鲤色的大乔,以及黛月色的露娜。 这款产品上市后,当天官网流量涨了30倍,产品连日脱销。 行业人士在点评这个案例时,都在夸MAC成功破圈,但我更看重的是“产品连日脱销”。 产品的连日脱销,说明品牌方成功将《王者荣耀》的内容力,转化成为了产品的销售力。 MAC这次联名,很多人只看到了人家联名国民IP的有钱任性,却没看到MAC为五位英雄特意定制的口红色,就连口红外壳也是和5位女英雄对应的渐变色系。 很多跨界案例,广告主只是做一两张联名海报、动一动产品的外包装,真正在产品上下功夫的客户太少了。 好的产品跨界,不是要制造营销噱头,而是要将IP的内容力,转化为产品的销售力。 目前,“中国制造”已经打平了所有产品的卖点。如果你的企业不像格力一样拥有技术专利,那么你的产品不可能和对手有明显的物理差异。 所以,内容将成为产品的“第二产品力”,产品上附着的内容将决定产品价格、创造产品卖点,形成品牌竞争区隔,最终成为品牌的最大护城河。 那么,企业如何打造内容化产品呢?你需要找到两种内容:不变的内容和变化的内容。 不变的内容 ,就是品牌自己创造的内容角色、内容故事、内容价值观。 比如褚橙的励志形象和金句、京东狗的二次元形象、潘海利根的十二兽首香水的贵族故事。 变化的内容 ,就是品牌拉来外部的内容为自己赋能,比如综艺、电影、动漫、游戏等。 大部分客户,只是找外部的内容IP做产品授权或跨界,这其实和买流量没有区别,一旦别人不给你内容授权,你的产品不就断奶了吗?最好的做法是,用外部的内容给自己的内容带流量。 比如,京东也经常做跨界联名,但是他们是以这种姿态来做的。 京东把自己的IP和变形金刚、旺旺、line等众多知名IP做内容上的融合。既抬高自己IP的身价,又触达了其他IP的粉丝圈。 用不变的内容塑造产品的内容角色,用变化的内容为产品带来新增人群,两者相加便可开发出产品的“第二产品力”,这就是内容化产品的秘诀。 2. 内容化渠道:在卖场,搭建你的“故事空间” 像家乐福、沃尔玛、大润发这类渠道品牌,该如何做增长呢? 直到今天,大部分卖场还是只靠两招:做促销+发传单。只不过,数字化发达的今天,“发传单”从超市周边人肉递送,变成了朋友圈的LBS广告。 2020年,家乐福和《风味人间》的联合营销,为行业提供了不一样的解决思路。 看《风味人间》这种美食节目,最大的痛点有两个:一个是“看到吃不到”,一个是“买了也不会做”。 瞄准用户的这两个痛点,家乐福打通了两条链路。 首先,家乐福提前打通了供应链。 每期都推出“风味同款美食”清单。吃货们只要按菜谱购买食材、依序烹饪,就能享受同款美食。 同时,线下门店推出“风味人间美食课堂”活动,现场教你制作风味美食、现场试吃。 而后,为了让吃货们能够即看即买,家乐福还打通了营销链。 家乐福电商、小程序、O2O平台等外卖渠道,全部和《风味人间》做内容结合,推出了“美味同款一小时到家”服务,让同款风味美食可以一小时内送到用户手里。 家乐福并没有把《风味人间》当成广告曝光的载体,而是把风味的内容力用在了产业链定制上,用在了外卖服务上、用在了卖场空间搭建上。 家乐福最大的成功就是它没有只做《风味人间》的赞助商,而是和腾讯联手,在它的线上和线下卖场里,撰写了一个同款的风味故事。 家乐福的这个案例,同样适用于所有零售品牌。 不论是线上卖场还是线下卖场,不要仅仅把这里当成“货架”,而是要把这里当成百老汇舞台,请用内容布置好你的故事空间。那么,用户购买的就不是产品,而是一张故事会门票。 03 不同角色,不同转型挑战 在内容战略之下,商业世界里的每一种角色,都会遇到不一样的挑战。企业主、媒体平台、内容生产者、广告公司,他们都会遇到什么样的阻力?因为篇幅原因,我只讲企业和媒体的转型问题。 一,企业:想增长,必须向「内容型组织」转型 这么多年来,企业在做增长时,经历了三次增长模型的迭代。 第一个时期是渠道时代,最典型的客户是娃哈哈。增长的逻辑是,把货铺到用户能轻易买到的地方,并且要把对手踢走。 比如说,我的老家——一个北方县级市。我想在那里买袋乐事薯片,但是我买不到,因为周围超市的货架上只有达利集团的可比克。 这就是渠道的威力,不管你品牌做成什么样,我都会在终端把客户拦截掉。 第二时期是媒介时代,典型的客户是脑白金。增长的逻辑是,把广告投在收视最高的时段、流量最高的内容上,让消费提示占领用户大脑。这样,消费者在走到货架前,就会下意识地购买你。 (编辑:青岛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