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这一生,你活好了吗?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程序员这一生,碌碌无为?踽踽独行?亦或小有成就,留下了些有价值的东西? 想想进入这一行的初心,再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是不是偏离了方向?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人还记得终点的方向,更多人苦于不知道如何成长,如何提升,于是麻木、痛苦、自我纠结。 以下是场主的整理: 技术管理者的认知升级、成长、育人 江建明/聪安 阿里巴巴高级技术专家 一 完成自己的认知升级 颠覆自己的思考习,摆脱直觉和经验 “鸡汤谁都懂,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认知升级是鸡汤、洗脑?并不是。我们首先要达成一个共识:洗脑和鸡汤的背后,需要批判性的思维、价值的实践,将这些东西内化为自己的逻辑,变成自己的智慧。 我对认知升级的定义是连接,连接解决问题的最短路径,连接优秀的思维方式,连接一切优秀的方法。 从自己的认知升级库中,我挑选了10个认为最重要的认知,分享给大家。 1、思考脑VS反射脑 我喜欢听牛人的演讲,因为他在演讲内容中透露的智慧,系统性的逻辑,都会让人醍醐灌顶,让受众产生瞬间记忆。而这种演讲能力,在台上是反射,在台下则是长久的思考。 一个一天的行为中,5%是非习惯性的,用思考脑的逻辑驱动行为; 95%是习惯性的,用反射脑的直觉驱动行为;而决定我们一生的永远是那95%的反射脑(习惯),而不是5%的思考脑(逻辑)。 因此,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从狭窄的5%到广阔的95%?概括来说,就是在陌生领域,要刻意把5%的逻辑训练成直觉;在熟悉领域,强化95%的直觉训练,变成更高质量直觉。 我们可以做大量的逻辑训练,形成直觉反射。借用正念(目标感、有意识、专注)的概念,有目的有意识地关注和觉察学习时的一切,特别是在输入和输出过程中的逻辑思考过程,我特别建议做好2件事: 专注输入:做到只字不差地阅读,只字不差地听。 专注输出:定期写作、做PPT分享 2、习惯VS习以为常 手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方式。曾经,我也一直被困在电子设备这个囚笼里,好长时间无法改变这个习惯模式。一下班,就拿起手机,刷抖音、看新闻、看朋友圈……陷入到碎片化的信息里。 如何改变自己重度使用手机的习惯,每天节省很多时间、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成长能力的迭代上?关键在于意识点能不能变成触发性响应,也就是说当某个触发条件产生的时候,改变的意识能不能弹出来警告自己。 譬如:触发条件(下班)——日常习惯(阅读、写作、健身……)——及时奖励(自我奖励or长久的奖励:年终奖) 在触发条件发生进入下一个行为时,让自己做对选择题。而精英之所以精英,无非是不间断的正向行为习惯的驱使! 3、时间管理:三八理论 世界上有2种人不做时间管理,一种是有时间不管理,另外一种是没时间不管理,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工作太忙,确实很难有时间用于学习;主观原因是做其他事情有时间,学习和思考没时间。不管哪种人,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时间管理的需求一直存在,只是一直没找到好用的时间管理方法,最后放弃了。 人的一天有24小时,8小时工作(程序员可能更久)、8小时睡觉、8小时自由,而人生的不同,是由第3个8小时创造的。 这就是时间管理三八理论。从自由支配的时间里, 找到「不被打扰时间」用于投资自⼰成长。 每个人的工作不一样,可支配时间也不一样,所以只有找到了自己的不被打扰时间用于投资自己的成长才,能发生复利效应。 譬如我的不被打扰时间:睡前40分钟;早起1~1.5个小时;晨会前找到30分钟。 4、最重要的财富:注意力 “昨天、上周、上月看过的内容还记得吗?” 对生活在信息量爆炸时代里的我们,用好自己的注意力非常难,处处都是陷阱,处处都是诱惑,处处降低我们的思考,让我们轻易获得成品,带来的结果是表面上我们懂的很多,但其实理解非常浅。 目前,大众的注意力去向主要是3个方向:1)随大流:娱乐圈八卦、朋友圈 2)无意识:无效或无积累阅读 3)兴趣爱好 对于这些巨坑,不建议大家100%放弃,对于群居物种的人类来说,还是要和外面世界建立连接,和身边人有话题交流,但是我们要调整注意力,把原先可能100%的注意力变成28分配,或是37分配,根据自己对自己的掌控力度,让大部分注意力投资在自己的成长上,减少朋友圈,减少新闻娱乐投入。 也有一些朋友提到:为什么我看电影注意力特好,阅读时却集中不了注意力! 我把这种称之为注意力缺失症。解决方法可以参考: 1.只字不差阅读; 2.边读边思考边记录; 3.写作或做PPT; 找回你的注意力,要知道,真正的安全感、成就感、归属感其实来自自我成长,自我沉淀。 5、拿结果手段:执行力 执行力不够,一般是因为:责任不清,认知不足,目标不定。 “下一步要做什么?”技术管理者要让团队成员想明白这个问题,才能一步步走下去,真正提高执行力。 6、贵人 “遇到贵人,让自己变得更幸运”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身边缺少贵人,或者有贵人但离自己太远。产生这种认知往往是因为: 1)自己不自信,沟通的延续性和习惯没有建立。 2)心态问题,价值观不匹配,很难和贵人形成认知共识。 3)职场原因,很多时候你的老板就是你的贵人,但因为上下级,碍于面子不敢多交流、多请教。 4)贵人来了又走了,有贵人帮你进步,但自己不努力,抱着过去做事的心态和方法在职场上浪迹天涯,进步不明显,否定了他作为贵人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真的遇到了贵人,一定要用自己的成长去报答他。而通过和贵人建立关系,贵人的观察,反馈,双向沟通,对话,辅导等,都会帮助自己从互动的信息中生成自己的思考,行为和观点,从而影响自我,完善自我。 7、会议 知乎有一个回答:比起加班,程序员甚至更加讨厌开会。而大家眼中的会议:低效、反复、会多……有些程序员还会在会议上编写代码。 但实际上,会多也不一定是坏事。 有些会议我尽量不带电脑,让自己的大脑处于思考状态,随时接收会议中的信息进行思考,训练自己的观点产出能力,训练自己的总结归纳能力。 而用什么样的身份参与会议,或者在过程中角色如何切换,也是非常重要。一般有3种角色: 作为参与者,认真聆听,快速提炼自己想表达的逻辑,然后参与讨论。 作为聆听者,仔细聆听,认真输入,在脑中组织思路,组织逻辑。 作为中断者,发现有些会议真的没有继续的必要了,出于好意,提示会议的重心或者结束会议。 8、跳出舒适区 怎么跳,跳往哪里? (编辑:青岛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