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数字化转型
![]() 路上才能行之有道、为之有法、用之有度。 新数字技术2003年“非典”加速了互联网技术在消费领域的规模化渗透,通过“连接”,组织消费端分散需求,引导价值链的资源配置,从而深刻改变了经济社会的运行模式。 同样,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数字技术在新冠疫情期间展现出的巨大潜力,也引发企业应用“新技术”的迫切需求,助推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与“网络经济”发展的逻辑不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数据分析和决策效率上的显著优势,将有助于对产业全链路——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高效赋能,促进全产业链的协同转型,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对比过去四十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受资源环境的约束小,劳动力依存度高,今天面对势不可挡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攀升的用工成本,以及因自然资源的过度透支引发的气候、环境威胁,原有低端、粗放、高耗能的发展模式将不可持续。结合“经济换挡”的客观要求,产业发展应顺势而为,努力摆脱传统要素制约,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效能,降低能源消耗,走“绿色、安全、集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路线,这与“十四五”所倡导的新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虽然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总体目标一致,但技术落地到不同产业的实现路径却不尽相同。 例如在服务业领域,数字技术的应用应更注重用户的需求导向,充分调动要素资源,推动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体验,从而促进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工业制造领域,智能制造一方面要完成过程优化、设备升级以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要关注生产全周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轻生态环保负担;在能源领域,践行“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并结合数字技术提高能源利用和管理效率,助力推动绿色能源发展。 数字鸿沟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深刻意识到数字技术的扩散和渗透是不均衡的,呈现出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由城市到农村、由年轻人到年长者、由高技能到低技能人群渐进式的辐射特征。因而在数字技术加速应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数字鸿沟”,导致一部分社会群体游离于数字社会之外,成为数字社会的“新难民”。以老年群体为例,市面上推陈出新的APP、小程序、二维码扫码等数字化服务对于很多老人来说都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新闻曾报道疫情期间一位老人因无“二维码”坐不了公交、住不了酒店,只能风餐露宿徒步千里走回老家;一些城市医院的数字化建设施行网上挂号、在线缴费和查验报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体验,却忽略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给老年群体使用带来挑战。在数字化转型中,类似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亟待我们充分考虑弱势群体需求,利用更为包容的数字化手段予以解决。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是“十四五”有关民生福祉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以我国公共医疗服务为例,虽然我国已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仍是一项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大量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头部城市,城镇与不同区域城市之间的医疗资源差异悬殊。例如,湖北武汉常驻人口1100万,拥有36家三甲医院,而临近的黄冈市,作为湖北省第二大人口城市,拥有630万常住人口,仅有2家三甲医院,这种区域性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布直接导致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容易发生“医疗挤兑”现象,例如疫情期间,武汉发热门诊高峰时段就诊人数全天超过1.5万人。 (编辑:青岛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