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偏爱“6”和“8”?
这不是华为第一次遭遇政治施压。早在十年前,思科 CEO 钱伯斯便评价说:“25 年以前我就知道我们最强的对手会来自中国,现在来说就是华为[1]。”有意思的是,华为有中国政府财政支持”的论调便来自钱伯斯在欧洲某场峰会上的演讲。 2003 年,因思科诉讼,华为核心路由网络设备等业务被禁入美国市场;2007 年,华为欲收购 3com,被美国阻止;2010,华为向加州的 3Leaf 伸出特定资产收购橄榄枝,美国在此出手阻拦。 在奥巴马时代,华为就曾遭遇美国政府调查,我们熟悉的反华急先锋马尔科·卢比奥便是重要推手之一。 特朗普上台前,华为依然可以在欧洲和拉美站稳脚跟。但这次的不同在于,从前只是“不让华为卖进来”,如今却已经“不让华为造出来”,用最艰难时刻来概括华为的当下,确实不算过分。 而脱胎于华为基础研究部的海思,已然从那个做机顶盒芯片、视频芯片的边缘角色,成长为了半导体领域举足轻重的力量。复盘海思的崛起,也是观察华为的辉煌与困境的一个切面。 从边缘到中心 1993 年年初,为了纪念华为“活了下来”,任正非特意到香港定制了 100 枚金牌,奖励给了在公司困难时刻不离不弃的 100 名优秀员工。 一年还没过,华为再次面临危机。在深圳南油深意工业大厦五楼的窗边,49 岁的任正非对着一屋子的工程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新产品研发不成功,你们可以换个工作,我只能从这里跳下去了!” 任正非说的新产品,指的是C&C08 局用交换机。华为在用户交换机上取得了突破后,把目光移到了局用交换机上。不过,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JK1000 一出来就惨遭失败。到了C&C08,华为的情况已经不容乐观。 银行不给贷款,任正非只能靠高利贷,甚至还放话:如果谁能拉来一千万贷款,一年不用上班,工资照发。 好在C&C08 后来大获成功,而它也开启了华为的芯片时代——为了C&C08 用上自家研发的芯片,华为在 1991 年成立了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任正非从距离华为不远的港资企业亿利达挖来了徐文伟负责芯片研究。 关于这次挖人,有一个不怎么流传的故事——亿利达方面不是很乐意,徐文伟还遇到了点麻烦。 1991 年,华为有了第一颗自有知识产权的 ASIC 芯片。两年后,华为第一颗通过自己的 EDA 设计的 ASIC 芯片问世。 2004 年,华为将 ASIC 设计中心独立出来,成立全资子公司海思半导体,也就是“小海思”,负责此前大获成功的芯片外销业务。系统芯片的研发以及公共平台仍然保留在华为之下,负责高端芯片的攻坚,一般称之为“大海思”。 海思成立初期,任正非定了两个目标,分别是招聘 2000 人和三年内外销达到 40 亿元。第一个目标很快达成,第二个却遥遥无期。海思起初做过 SIM 卡芯片,立项时市场上一片十美元,做出来时则已经跌倒一元了——颇有“大哥走私 BB 机蹲监狱 15 年,出来时已一文不值”的感觉。 转机出现在 2006 年的 TAIPEI COMPUTEX 展会,海思在那里推出了H.264 视频编解码芯片 Hi3510。 当时,安防巨头大华正在开发第二代 DVR,但市面上很少有支持H.264 的芯片。于是,双方展开了合作,大华与海思一纸 20 万片H.264 视频编码芯片的合同让海思尝到了甜头。 三年后,海思再接再厉推出了 SoC(系统芯片),优化成本的同时超越了同行的研发速度,从而吸引到了海康威视的注意。 海思打开机顶盒芯片市场的过程,则应了一句老话——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海思的机顶盒芯片 2007 年流片成功,奈何谁也不信任这个新手的产品,甚至自家兄弟华为的 DVB(广电数字电视)机顶盒也不原因为它买单。
一年后,广西电信与华为的 10 万机顶盒大单因为芯片方案提供商“博通”难以在短时间内备货而停滞,海思芯临危受命,解了燃眉之急,也在机顶盒芯片市场站稳了脚跟。 雷军总结成功经验的雷五条中第一就是“顺势而为”,时势之重要,有时候或许大过主观能动性。一直很努力的小米,眼下又迎来了颠覆命运的重要时机。 今年以来,小米创始人雷军总共上了 4 次《新闻联播》。 最新一次是在 10 月 18 日的《新闻联播》,长达 2 分 17 秒,官方盖章,严肃声明:小米真的有科技基因,不是只靠饥饿营销支撑的公司。 在这档全国顶流的新闻节目中,雷布斯的仙桃普通话好像又标准了一点,熟悉的白衬衫蓝西装,配上新品发布会专用牛仔裤,偏分一丝不苟透着老牌程序员的板正。 面对全国观众,他正气加身地发表小米关于“智能制造”的自信宣言。 这个流量第一的平台给小米定了性撑了腰:小米集团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引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看起有小米要扛过华为“民族之光”大旗的意思。 学生时代就早是天之骄子的雷军,确实很早就对扛旗摩拳擦掌。 在入行之始,雷军就开始书写顶尖好学生的履历表。1992 年,23 岁的雷军被中关村大佬求伯君招入金山成为第 6 号员工,2 年后升为北京金山总经理,6 年后出任金山总经理。 在他出道的黄金年代,周鸿祎、马化腾、丁磊等人还不知姓甚名谁,对雷军,这些后来也在各自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互联网人,当时也都难望其项背。 金山时期雷军意气风发最胜之时,连行业老大微软也没觉得是多大根葱,够聪明、够努力又够自信,雷军第一次有了想做出“民族企业”的决心。
后来的小米也是。2018 年 7 月 9 日在港交所,小米首次公开募股,雷军拿着发言稿,像升旗仪式上的优秀学生演讲,抑扬顿挫地回忆小米的诞生,“谢天谢地,公司第一天开业的时候,居然来了 13 个人”。 (编辑:青岛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