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企业活得还好吗?
当AI企业苦恼落地的时候,百度和淘宝已经用AI围绕自己的搜索业务做智能应用;语音领域方面,科大讯飞一家独大;连安防也是传统大厂海康威视和大华的大本营。也正是如此,四小龙才会在成立后不断转型业务,本质上,仍然是因为没有自己的造血根据地。 第三大原因:源源不断的竞争者 竞争者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来自于算法的开源。算法开源无疑降低了AI技术的使用门槛,比如开发者和企业就可以通过百度大脑等平台,获得技术和解决方案。 这种情况就导致,中小企业使用AI技术升级时会产生一个想法:AI技术那么贵,开源算法已经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为什么要花钱去买AI公司的技术?这无疑又给AI企业商业化一记重击。 AI企业如今面临的局面,可以用一句话形容:前有虎狼,后有追兵,自己还不够争气。但往深一层思考,这能完全怪AI企业吗?是谁制造了如今这个局面的? 03 谁制造了AI泡沫 就在两三年前,很多顶级投资人仍然迷信,凭借一流的资金支持,只要创业公司有一流创始人和技术,配合能把猪吹上天的风口,拿下AI神话绝对不在话下。 于是,天量的资本在极短时间密集砸向了AI行业。AI创业公司也明白天下没有免费午餐,为了给资本一个交代,原本十年才能完成的技术转化,在两年内就要展现出成果。 资本狂热是制造现在AI局面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如果跳出资本圈子,从历史角度看,就会发现造成AI泡沫的根本问题在于:人类对AI日益增长的美好愿望与实际落地效果的矛盾。 而事实是,AI泡沫在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出现。 AI的第一波浪潮,始于1956年达特茅斯学院的暑期会议,世界第一座AILab实验室开始。自此后的十年,AI领域一片红火:美国政府投资了数百万美元、西洋跳棋程序诞生并战胜了人类大师、会文本聊天的机器人、专家系统、根据指令抓积木的机器人相继诞生。 然而,这波热潮却在1973年被一份报告泼了冷水、湿得透透:到目前为止,该领域的任何发现都没有产生当初承诺的重大影响。随后学术界进行了一轮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AI的研究进入平静阶段。 1976年,AI第二波热潮兴起,诞生了十余年的专家系统,终于开始在商业中发挥作用,借助数据库积累参与医疗诊断咨询。 在这轮AI研究高峰,日本政府拨款8个多亿美元支持研发、英国耗资3亿多英镑打造AI工程。然而,又过了十年后,人们遗憾发现,机器专家也不灵光,AI研发再次陷入低谷。 1960年代、1980年代,两次产业的迸发与消退、人类的狂喜与失望,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机器没有人们期望的那么智能。 最新一轮的AI浪潮,则由中美两国在2014年掀起。 只不过,即便是被视为最有希望在AI医疗取得突破的沃森健康系统,这家在2014到2017年为IBM提供接近200亿美金收入的AI公司,由于与美国知名肿瘤科医院MDAnderson合作失败,发展仍然存在很大挑战。 AI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人类必须正确看待这个产业:AI,作为颠覆人类最大的技术,它所需要发展的时间必定会更长。在人们急于催熟它的时候,也只会产生更多泡沫。 04 尾声 如果说有一个产业,是历史上那些著名科幻影视作品都会聚焦的,那就只有AI了——比如《黑客帝国》《终结者》,甚至连日本动画《哆啦A梦》,主角其实也是一个机器人。这在某程度反映,人类对AI抱有足够长时间的好奇和期望。 回到残酷的现实世界,在AI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无数AI企业从先驱变成先烈,活下来的正奋力穿越死亡谷。毫无疑问,每一家真心为AI行业做实事的企业都是值得尊敬的。 但AI企业也必须意识到,企业的运作不仅要有技术,更需要有效的经营方法。一个企业要成为产业巨头和红利享受者,必须花更多时间思考和探索,才是长久之计。 参考资料: [1] 猎豹全球智库 [2] 旷视科技:摘下独角兽面具,财经杂志 [3] AI企业进入“生死之谷”?旷视CEO印奇:未来18个月决定生死,每日经济新闻 [4] 寒武纪招股书 [5] 格灵深瞳,天才AI公司跌入谷底之后,36氪 [6] 旷视科技招股书 [7] 依图科技招股书 [8] 云从科技招股书 [9] AI百万级人才缺口:应届生年薪50万,没出校门被抢光,第一财经。 本文经远川科技评论授权转载。 (编辑:青岛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