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消费金融风口之上,银行系与电商系如何实现共赢?
一来,电商系的征信体系建立在平台的会员数据之上,数据和风控能力成正比,但消费少的会员或新会员缺少数据支持,再加上消费场景复杂,贷款消费分散,准入门槛低等问题,电商系的风控系统存在较高的风险,也是不良分子的主要攻击对象,欺诈伪冒事件时有发生。电商系的不良率比银行系高,据统计,蚂蚁花呗去年双 11 的不良率在2%~3.7%之间。 二来,电商系的资金来源过于单一,主要依赖于电商的产品端,实力远不如挂牌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 取长补短,银行系与电商系合作的共赢之道 凭借牌照优势,如今银行系依然是消费金融市场的主力,但是电商系的优势也不可小觑。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银行系和电商系并非是敌对关系,而是切实的合作伙伴关系。随着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陷入同质化,“小额货币化,大额场景化”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如何拓展、挖掘消费场景成为各方的着力点,而银行系与电商系合作将能达成1+1> 2 的效果。 首先,银行系的消费场景涉及较少,需要延伸消费场景,但重度依赖渠道拓展消费场景的方式统一让不良中介钻空子。为此,与拥有丰富消费场景的电商系合作反而是上上策。 其次,消费金融的核心是消费者,也就是流量和数据,国内的征信体系不完善将成为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绊脚石。央行的征信数据覆盖面不够广,而京东金融、蚂蚁金服等消费金融公司则属于民间征信机构,数据相互独立,自成孤岛,不论哪一方面的数据缺失对整个行业来说都会增加风控难度。银行系通过与电商系合作,便可实现风控系统互补,有效规避征欺诈风险。 最后,大数据风控、智能风控等风控手段将是未来的趋势,但门槛高,银行虽然具备智能信贷革新的实力,但从 0 到 1 进行研发并投入使用需要经验和时间成本。以京东金融、蚂蚁金融为代表的电商系消费金融机构具备数据优势,以及大数据风控的实力,银行与他们合作来实现互补无疑是最佳选择,也能加快自身的发展进程,与此同时,开放技术能力也能为双方来带新的盈利,电商系也可从银行获得廉价的资金。 此外,消费金融牌照的审批尚未放开,电商系若要取得消费金融牌照,与银行合作也是一个曲线救国的方式。由此看来,电商系可与银行联合投资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比如携程与上海银行联合投资的上海尚诚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便于不久前取得了牌照。 综上所述,尽管银行系与电商系是竞争关系,但消费金融的核心是流量和风控,而场景化则是未来趋势,银行系的优势能补足电商系的薄弱之处,反之亦然,所以,银行系与电商系合作反而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共同促进消费金融体系的完善和进化,走向共赢。 刘旷,以禅道参悟互联网、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 (编辑:青岛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