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胡润80后白手起家富豪榜
颠覆还是继承? 在上一波互联网公司发起的攻势中,几个彩电巨头如 TCL、创维、海信难以撼动,但也有熊猫、厦华这类曾经的国民级老品牌在亏损中悄然落幕。如开头所言,眼下的电视行业头部效应明显,中小型彩电企业生存艰难。一个新玩家冒出头,意味着一个老玩家将被淘汰。 华为、OPPO 们为何选在这时发起第二波进攻? 根据 IDC 的数据,当前“华米 OV”占据了国内智能手机近 90% 市场,但整体出货量连年下跌。最新的数据显示,2020 年第三季度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7950 万部,同比下滑 19%,环比下降 15%。 对于手机厂商而言,从手机小屏转向电视大屏,是个自然而然的选择——手机市场拐点已至,IoT 是下一个增长点,而电视恰好是 IoT 领域中最普及也较容易做的硬件。 华为是 5G 的推动者,想要消费者把 5G 和物联网都用起来,自然要带头做产品。不仅仅是电视,智能家居的各个方面它几乎都有涉猎,最终是为了巩固自己的 HiLink 生态。 据 OPPO 中国区总裁刘波透露,OPPO 做电视的策略是在两年前就已开始,TWS 耳机和智能手表先行,如今电视终于登场,也算是跟上了趋势。 从生产来看,中国拥有最完善的电视配套产业链。电视的核心器件是屏幕,也就是面板,包括华星光电、京东方在内的液晶面板厂商已经超越韩企,出货量全球第一。至于其他材料和组装,数量庞大、效率极高的代工厂也正是中国制造业的优势。 在内容方面,各平台的版权大战已经告一段落,目前的电视版权生态较为完善,尽管用户没法在电视上直接浏览网页了,但 IPTV(可以收看卫视等有线电视直播)和“爱优腾”互联网平台的内容已经足够丰富。 照此趋势,其他手机厂商入局电视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有两个重要问题是:电视值得做吗?能做得好吗? 实际上,电视的换机需求和频率远比手机要低,而且,它真的不挣钱。 查阅财报可以发现,头部的 TCL、海信、康佳彩电的毛利率都在 15% 上下,而另一个大家电代表——空调,毛利率普遍在 30% 左右,格力最高时做到了近 40%。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近一年,主流的 55 英寸 4K 电视价格在 1500-2500 元浮动,不仅低于普通空调,甚至比不上一台低端智能手机。 因此目前传统厂商都把新增长点放到 OTT 系统上。OTT 系统是智能电视的增值服务,能够盘活传统厂商有优势的流量,收入主要来自于广告、内容付费和 APP 点击量等。TCL 雷鸟,创维酷开网络,海信聚好看等等,都担任着财报中的亮眼角色。 以创维为例,2019 年其电视在国内的营收下跌了 15.8%,销量仅增长 2.6%。而酷开系统的营收却增长了 50.2%,录得收入 8.3 亿元。今年,创维已有拆分酷开网络上市的打算。
此外,即使是肩负了“智能互联”的重任,电视的最重要的用途仍然是“看”,音画质量才是首要的选购标准。而这正是“老大哥”传统彩电企业的长处。近两年,传统厂商明显将产品重点放在大屏与新型显示技术上,大尺寸 75-120 吋的电视产品频发,激光显示与 OLED、miniLED、Micro LED 等显示技术也由他们领先试水。 截至今年 9 月,京东健康拥有可以提供线上医疗服务的医生 6.5 万名,其中包括全职医生和兼职医生。他们有和医院医生一样的资质和服务能力,但透过互联网,又增加了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便捷的服务提供场景。借此,京东健康平台上的年活跃用户 2020 年达到了 7250 万。 通俗来讲,互联网医疗就是如果你有健康方面的疑问,可以直接在线咨询医生,或者拿着自己的体检报告找医生解读,而线上问诊结束后,用户可以遵医嘱或按处方搜索、查找或购买相应的药品或医疗设备,糖尿病等慢病用户还可以复诊、追踪、做健康管理。 此外,京东健康还开设了 16 个专科中心,包括知名教授胡大一领导的心脏中心,院士韩德民领导的耳鼻喉中心,以及糖尿病中心、呼吸中心、中医院等,收揽了近百名权威专家和顶级名医。 医疗行业分析师陈乔姗向深燃分析,京东健康做专科中心,等于是在互联网医疗轻问诊的基础上又往下走了一步,进入到了慢重症治疗领域。他们集合行业知名医生,建专科医院,有了更多好的切入点。同时,这样做把互联网医疗和实体医疗做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给患者提供更多的院外专科医疗服务。 她指出,京东健康通过知名医生把有医疗刚性需求的这批人带到线上,做更好的健康管理,提高用户粘性,在低频里找高频,后续也能把这些高频用户变成平台医药等各项服务的用户。 从医药电商到深度健康服务,是京东健康的第一招棋。 如果止于此,京东健康和互联网医疗企业的路径大同小异,但很明显,To B 业务才是京东健康更大的野心。 这个B,既包括药企、经销商、线下药店,也包括医院。玩转 To B 的信心来自哪里?答案是京东健康乃至京东集团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供应链能力。 首先,不同于一般的互联网平台邀请第三方入驻的逻辑,京东的大药房是自营的。也就是说,京东健康是从厂家手里买了药再卖给用户。 此外,京东健康搭建了第三方药品批发交易平台“药京采”,建立了供应链体系。由此,它也可以打通上游医药工业和商业公司,以及下游药店,形成规模效应。 招股书显示,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京东健康已有包括 11 个药品仓库和超过 230 个其他仓库,京东健康平台上拥有超过 9000 家第三方商家,下游采购商家超 17 万。 达成合作的前提是共同的利益诉求。一方面,联合产生的规模效应带来的是强大的采购和议价能力,另一方面,供应商可以借助京东健康的平台流量和分销优势,降低其市场营销费用和投入。 在此基础上服务药店就更容易了。 到了医院端,京东健康利用技术及供应链能力,为线下医院提供智能解决方案,同时,京东健康为医生提供问诊及慢性病管理平台,使其能够触达更广泛的用户群。
反过来,这些合作伙伴又增强了京东健康的供给能力。 (编辑:青岛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