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科普:新冠病毒为什么致命,以及有什么治疗原理?
于是,在 2000 年,专家发明了低潮气量通气这一听起来反逻辑的通气方式。简单来说,就是用更低的潮气量(伴随更高频率)来降低呼吸机对肺泡施加的压力,见下图: 低潮气量通气被证明极其有效,将 ARDS 患者的死亡率从 39.8% 降低到了 31% ——前提是有足够医疗资源,患者能够进入 ICU,插上呼吸机。 2)麻醉技术 专家们进一步发现,患者会对低潮气量通气感到不适应。因为这些本身呼吸窘迫的患者,会下意识加大呼吸的力度,扰乱呼吸机的作用。 于是,医生们调整了麻醉的手法,对不同情况的患者,保持非常细致的医学观测,并进行用药量等方面的调整,维持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机同步。这一手法同样被证明有效,将死亡率从 40.7% 降低至 30.6%。 这一手法对医护人力资源有着极大的要求。必须有足够的呼吸科医生、麻醉医生、护工人员能够时刻保持对患者体征的观察,从而进行调整。然而在疫情爆发时,这些条件往往很难满足。 3)俯卧式通气 在病床上,我们见到的大部分患者都是躺姿。然而,如果患者采用躺姿使用呼吸机,由于重力、肺水肿及其它诸多因素作用,一部分肺泡的塌陷会比其它肺泡更严重。 专家们进一步发现,当采用俯卧姿势(也就是趴着)时,肺泡受到的各方面压力更小,更有利于恢复。最终,采用俯卧姿势治疗的 ARDS 患者死亡率从 32.8% 降低至 16%。 也就是说,在 ICU 床位、医护人力资源充足的条件下,这三项重大革新显著降低了 ARDS 患者的死亡率。 然而正如前述,疫情爆发导致了医疗资源严重短缺,使得绝大多数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者很难得到床位,更别提进入 ICU,享受这些革新所带来的巨大帮助。 (编辑:青岛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