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到5G之争:一部30年惊心动魄的移动通信史
在i-mode成功模式的带动之下,从2001年10月起,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日本推出了三张3G网络。2007年,日本的3G渗透率迅速达到50%,而德国的3G渗透率只有12%,美国的3G渗透率仅为3.5%。i-mode模式拉动了日本移动市场长达10年的强劲增长。 技术重要,生态更重要。只可惜,日本的i-mode模式未能走出国门,在4G时代夭折,这是后话。 4G:一统江湖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移动流量需求不断上升,移动通信网络开始走向4G时代。 在进入4G时代之前,先要讲一下WiMax技术。 是什么WiMax? 它是基于IEEE 802.16标准集的一系列无线通信标准。WiMax于2001年6月成立,旨在促进该标准的一致性和互操作性。 最初,IEEE 802.16标准设计网速为30-40Mbps,2005年修订为802.16e标准,被称为“固定WiMax”。韩国于2005年最早推出基于WiMax的WiBro服务,当时的速率高达25Mbps,媒体直呼“惊人”。 2011年,IEEE再次更新为802.16m标准,也被称为“移动WiMax”,支持固定无线速率高达1Gbps。 WiMax采用OFDM+MIMO技术,解决了多径干扰,提升了频谱效率,大幅地增加系统吞吐量及传送距离。今天的4G LTE也采用了这两大关键技术。 当时,WiMax联盟乐观的认为,“移动WiMax”可取代GSM和CDMA等蜂窝电话技术,或者用作容量补充;而“固定WiMax”也被认为可以作为2G/3G/4G网络的无线回传技术。 随后,美国运营商Clearwire建设了全球最大的WiMax网络,英国也在建设试验网,韩国的WiBro网络也由“简单的移动性”升级到“完整的移动性”…2005年后WiMax网络开始陆续出现在世界各地。 WiMAX设备 Intel、北电和摩托罗拉都是WiMax的主导者。加拿大北电将传统3G业务卖给法国阿尔卡特,一心搞WiMax。 WiMax还成功地从国际电联那里搞到了全球频率分配。 WiMax频段 然鹅,自3GPP首版4G LTE标准于2008年12月完成且于2009年12月全球首商用成功后,全球多数移动运营商果断的选择了不投资WiMax,而是静候LTE的到来。 WiMax失败了,尽管超前于LTE,但超前一步的往往是烈士。 为什么? 最大的原因是,过去十年3GPP的成功让运营商明白了生态规模的重要性,你一个WiFi演进过来的新技术,到底是IT网络还是电信网络?WiMax作为一项全新的技术,运营商是要花巨资投入的,还要考虑与网络的前后兼容性,与2/3网络如何兼容?未来又如何演进? LTE的全称叫Long Term Evolution,即长期演进,我不知道当时为何取这样的名字,但今天看来,仿佛是3GPP在向WiMax联盟隔空喊话:喂,兄弟,我们是长期演进的哦,你行不? 于是乎,自2008年12月前后,已感到前途无望的WiMax阵营们纷纷退出,开始转向LTE。 阿尔卡特朗讯宣布削减WiMax投资,将未来移动宽带的希望寄托在LTE上。 加拿大北电早已因互联网泡沫和财务丑闻陷入困境,而此次在WiMax上步子又迈得太大,于2009年宣布放弃WiMax无线业务,,因为他们正在申请破产保护。 而就在提交破产保护申请之前的几个月里,北电还在称赞WiMax非常有前途。 Intel也在2010年宣布放弃WiMax,加入LTE阵营。 … 自此,经历了无数波折,在4G时代,LTE标准终于一统江湖。 5G:焦虑的美国 回顾移动通信的发展史,从生态规模来看,美国在1G时代领先,但从2G到3G,美国整整落后了两个时代,4G赶超机会本来渺茫,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横空出世,美国迎来了弯道超车的转折点。 苹果推出了IOS,Google推出了安卓操作系统,如今全球大部分智能手机都运行于iOS和安卓系统。 (编辑:青岛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