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和京东竞争线下生意:帮小店店主改造便利店
对于走进杨浩店里的顾客来说,最大的区别其实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一款新的产品,如果按传统方式铺货,可能走到三四线城市从上市开始算,得一个月左右,现在就像是从电商上下单就到了,顾客在杨浩的店里能买到,三天时间就够了。 不管阿里巴巴还是京东,做小店都还是为了线下生意 阿里和京东帮小店店主改造便利店,核心还是为了增长。 最近一个季度的财报显示,京东宣布过去12个月的活跃买家数为2.58亿,阿里巴巴的年度活跃买家数则达到了4.54亿,这已经是在付出巨大投入的代价,获得的增长。 从2015年8月京东与永辉超市的那次战略合作开始,中国的电商巨头纷纷入股乃至并购线下的超市、百货商场:阿里巴巴入股苏宁、三年后收购银泰、控股三江购物、与百联达成战略合作,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获得沃尔玛入股。 为了抓住没有在线上消费生鲜习惯的那群人,阿里巴巴开出了盒马鲜生,京东则和沃尔玛合作,以配送为主切入生鲜。 针对农村市场,农村淘宝小二日常帮村民在淘宝上下单、代收货,成了一个类似服务站的存在。那也是一个由线下入口带动线上销售的生意。 现在小店做的,则是在连锁品牌便利店还不强的城市地区,建立新的销售入口。目前天猫小店不会在北京上海开放,取而代之的是上个月刚开始的闪店,一小时配送生鲜上门。 百草味已经开始和零售通合作,专门推出适合在便利店销售的包装,容量从线上销售的400g变成了适合人们随手购买的70g。宝洁也刚刚和京东新通路合作了碧浪新包装的投放。 但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目前,零售通上有50万家小店注册、京东掌柜宝则覆盖了30万小店,这离目前680万家小店的数字还差得远。而且注册的小店也不完全通过这两个平台进货。 黄海东的儿子后来告诉我们,目前店内还有很大比例的商品要从市场进货,和以前没什么太大区别,存货进出,也还是记在本子上。 天猫小店和京东便利店都没有规定统一的价格,在选址上也没有明显的排他策略。每个店家都像是天猫上的商家一样,相互竞争,平台对接商品、抽取服务费。 目前所有成功的连锁店都在尝试规模化复制一套标准化的装修、流程和服务。像7-11、全家、罗森这样的外资品牌便利店,销售的商品由总部统一调度和规划,确保你走进同一品牌的每一家便利店,都没什么陌生感。严格的控制,确保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这样你看到牌子就大概知道自己可以获得什么。 当年阿里巴巴和京东之间,直营和平台的竞争在便利店重现。只是现在,阿里和京东都想做平台。这一次,电商能赢么? (编辑:青岛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