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悟空问答里面,是一些有着奇怪认证理由的V 用户,做出算法喜欢的“八股文”式回答,下面4-5 条没有技术含量的讨论,紧接着是新用户发布的“灌水贴”。这种氛围十分怪异,像是一座空城,没有烟火气,只有傀儡在游走。
听众跟头部的耦合不强,他们逐优质内容而居。大V 走时,不带走之前的内容,后来的读者依旧能获益。而大V 出走以后说的新内容,又脱不出旧内容的窠臼,质量也不一定比以前好。
悟空问答当然不能直接搬运知乎的数据库,所以一开始没办法,还是得找人写原创回答。张一鸣曾指出知乎答主有一种偏“高端”的形象,宣传自己这边不管什么类型的人,都是欢迎的:
“我们会覆盖长尾,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只是要做好匹配。大家别吵了,上来答题吧。”
最终结果可没有这么美好。说句不客气的,悟空砸的10 亿,其中给答主的,会有很多进了专业薅羊毛的“做号党”手里。
我当然没有数据去佐证,但我想大家比较完两方内容,都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悟空问答靠前的内容,都不太自然。这些内容有固定的格式,感觉像是由机器批量生产出来的一样。
一个更具体的证据是,就连悟空问答的产品设计本身,都是围绕如何领补贴来展开的。
在界面右上角的显著位置是官方帮助文档,取名为“回答秘籍”,点开一看,介绍的是“如何写出高阅读回答”、“涨粉诀窍”、“不会获得阅读量的行为”。

同时还有“各领域达人攻略”,例如“行文结构采用总-分-总”、“论据中将数据和自身经历结合”。

新手引导一眼望去,都是怎么赚钱,怎么分钱。不仅没禁止有人钻补贴的空子,甚至官方总结了规律帮助快速入门涨粉,给的案例读起来也是非常令人尴尬。
知乎的一些回答并不强调怎么在文章格式上下功夫,如果非要总结一个取向的话,是特别注重“亲历”的。或者说,知乎的算法结合用户的“赞成/反对”投票,共同决定了由行业内人士,事件亲历者撰写的回答能被顶到高位。
相比之下,悟空问答为适应算法而出现的“总-分-总”等形式的回答,降低了真正想用这个产品的用户的兴致。
众所周知,就算“低端人ロ”也喜欢看高端内容。知乎以前积累了很多好内容,悟空要冷启动,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事实。
但是,只有把握住所有参与用户的主旋律,才能保证大家基本是在同一个环境里,有条件找到合适的交流对象,促进化学反应。
所以,就算最后实际上是20% 用户回答,80% 用户看,也不能手动让20% 都是头部大V,80% 看的都是另一群人,而是说,回答者和读者当中,各种各样的人是均匀分布的。大V 是从群众中孵化出来的。
航通社曾经分析过,为什么挖知乎大V 跟挖喊麦游戏网红主播,完全是两码事:
主播占据了整个活动的大头,体现出绝对的中心地位,能够绝对的把控直播当中出现的每一个环节。
而更重要的是,所有评论者的质量都很低,是均质化的,可替代的,根本算不上是资源。
这种情况下,只需要把主播一个人挖走,他底下的用户还会源源不断的涌来,主播感受不到任何变化。
但是知乎的评论者则具有更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整个知乎生态的一部分。
很可能后来的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悟空问答贸然导入头条老用户群,欲速而不达,太急于求成反而葬送了它。
张小龙曾说:
“其实如果微信作为一个产品,要让好友变得很多的话很简单,只要把QQ 好友、手机通讯录导进来,默认变成你的好友就好了。但是我们一直非常谨慎,一直希望用户的好友不要太多,所以每次加好友都要用户确认,从来没有说批量导入过。”
头条用户进入悟空问答,他们的社交努力得不到AI 足够的奖赏,那还不如回到原来习惯了的头条信息流里。
这段时间里,知乎做了什么
在悟空问答这么折腾的时间里,知乎都做了什么来应对?其实,可以说什么都没做。
知乎没有和悟空问答进行物质激励上的“军备竞赛”,用钱买回答,用字数定价值。
这段时间,知乎以静制动,发展步调没有受对手影响,自己专注于自己的问题:在用户群下沉的同时,保持社区内生态的平衡。基本上,知乎做得就好像对手并不存在一样。
今年6 月,周源在一档谈话节目中提到悟空问答的竞争时说:
(编辑:青岛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